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但可以让人们增加对传统的继承、历史的了解、文化的浸润、知识的丰富,更是民族灵魂的接力,意义深远而厚重。
“农谚俗语识节气 吟诗弄弦颂春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巨野博物馆线上文博讲堂”,了解有关清明节的来历、习俗、诗词谚语等。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 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祭祀, 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并且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风俗。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一一冷食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 习俗。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解决饥饿问题,重耳得知后特别感动。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在绵山,重耳特别后悔,放火烧掉绵山想寻找介子推,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死在了 一棵柳树下。
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为了祭奠他,在这天都不忍心生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便有了禁火、冷食的习俗。常见的冷食有麦粥、鸡蛋、枣糕、清明饭等。
清明节习俗----踏青
踏青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清明节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也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清明节习俗----风筝
风筝又称“纸莺”、“莺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习俗----诗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 初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明节习俗----谚语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温馨提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大力倡导文明、绿色、健康生活新风尚,巨野县文明办向广大居民朋友发出倡议:
文明祭祀改旧俗,绿色行动倡新风,安全防护谨遵行,文明祭祀益后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争做文明祭祀的示范者、移风易俗的践行者,为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添彩,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度一个文明、安全、绿色健康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