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除
虎年将至!
新的一年里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
致力于汇聚
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与艺术资源
持续推出品质优良、丰富多元的艺术展览
让我们一起来
领略其概
先睹为快吧!
1
世界文化与艺术景象
异彩纷呈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2022年1月25日至2022年5月5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3号展厅
2022年系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器为基础,同时得到中国多家文博机构的藏品支持,举办“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特展。本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四个单元,依次为“孕育与初生”(埃及中王国时期、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等),“传播与融合”(希腊化/埃及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早期;中国战国中期—西汉),“绽放与辉煌”(罗马帝国—拜占庭早中期时期;萨珊波斯时期等),“西方与东方”(地中海东岸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中国唐辽宋元时期等)。展览通过玻璃物质材料的展示,呈现人类古代世界文明史、科技发展史、艺术史和贸易交流史等相关内容,从中窥见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意义,以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人面饰件 埃及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前1世纪 长1.8厘米 宽1.5厘米 厚0.7厘米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双柄尖底瓶 东地中海地区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前1世纪 高15.3厘米 直径7.1厘米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夹金玻璃瓶 意大利 罗马帝国早期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高7.3厘米 直径4.3厘米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玻璃瓶 隋代 公元541-604年 高12.3厘米 口径3.8厘米 足径4.9厘米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跨越东西方的审美
中日交流两千年
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13号展厅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便已开始,至今仍保持着友好交往。历史文物作为历史发展的痕迹,见证了中日两国的文明演进和不可磨灭的相互影响。作为日本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奈良拥有众多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2022年系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日本奈良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橿原考古所出土的与中国相关的100余件历代文物为主,结合国内10余家文博机构借展的与日本相关的50余件文物,将在2022年举办“跨越东西的审美:中日交流两千年”特展,旨在向观众展示一衣带水、源远流长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
坐姿人物形象埴轮 古坟时代后期 公元6世纪 长67厘米 宽45厘米 高76厘米 矶城郡三宅町石见遗迹 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所藏 壁画-女子群像 飞鸟时代 公元7世纪 高市郡明日香村高松塚古坟 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所藏 大件佛像浮雕砖 飞鸟时代 公元7世纪 高56厘米 宽51厘米 厚3厘米 御所市二光寺废寺 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所藏 鴟尾 奈良时代 公元8世纪 长100厘米 宽76厘米 高144厘米 五条市今井天神山瓦窑 个人藏 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所保管
未来派的宇宙
马西莫和索尼娅·契鲁里基金会收藏
2022年7月至2022年10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未来派,或称作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期发端于意大利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引发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生,冲击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的认知。意大利艺术家感知时代变迁的影响,以客观的和科学的新原则为基础,歌颂速度与力量之美。未来主义就此诞生。“未来主义”一词由意大利诗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在《费加罗报》首次提出。本展览集中展示未来主义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1909-1939年)艺术家的创作,包括绘画、雕塑、平面设计、摄影、素描、书籍杂志和工业设计等,展品共280余件,分为13个主题板块,包括建筑、工业设计、时装设计、习俗和社会、宣传、速度与飞行、运动与休闲等。本展览是2022年中意文化旅游年框架内的文化活动之一。
分散的动态
贾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
67.7×95.7厘米 纸本水粉 墨水 裱于纸板 1913年
马西莫和索尼娅·契鲁里基金会藏
猕猴
福图纳托·德佩罗(Fortunato Depero)
57×55.5厘米 编织 1923年
马西莫和索尼娅·契鲁里基金会藏
跨越大西洋的纪念巡航
翁贝托·迪·拉扎罗(Umberto Di Lazzaro)
300×200厘米 海报 纸本彩色平版印刷 1931年
马西莫和索尼娅·契鲁里基金会藏
引擎和天空中的胜利女神
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
60×41厘米 蒙太奇 1934年
马西莫和索尼娅·契鲁里基金会藏
中国美术馆馆藏
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展
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号、8号、14号展厅
彼得·路德维希教授与他的夫人是德国著名企业家,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收藏家。1996年,路德维希夫妇从其收藏中精选出89件经典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该批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60至90年代,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各个阶段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名作,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乔治·巴塞利兹、马库斯·吕佩尔兹,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因、安迪·沃霍尔,以及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等。2022年时值中德建交50周年,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中国美术馆的联合策划下,这批宝贵的收藏将再次展现给观众,为观众呈现一部生动的西方现代艺术史缩影。
横渡大西洋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183×183厘米 布面油画 1965年
中国美术馆藏
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
巴伯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
116×89厘米 布面油画 197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彼得·路德维希肖像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05×105厘米 亚麻布丝网印刷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德国咖啡馆,好
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
180×230厘米 亚麻油毡版画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德国设计
两个国家·一段历史
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在包豪斯和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推动下,德国设计在20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49年后,随着东西德国的分裂,设计师在不同的制度下工作,德国设计的发展遵循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德国统一的30多年后,展览“德国设计:两个国家·一段历史”第一次深入探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不同设计理念,同时揭示了东西德设计领域的平行共享与相似关系。德国的战后设计观念曾由陈词滥调统治,但本次展览打破了简单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差异化观点,着眼于如西德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与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东德的鲁德夫·霍恩(Rudolf Horn)与玛格丽特·贾尼(Margarete Jahny)、哈勒艺术和设计学院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等领先的设计学院、以及诸如在战后时代延续包豪斯思想及在80年代将设计作为抗议和颠覆媒介的设计浪潮。
本展览作品包括标志性的家具、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时尚、纺织品和珠宝等,提供了多样化视角,并说明了设计在冷战时期作为国家形象和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
收音机T1000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
1963年 30×36.2×36厘米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藏
玻璃系列
玛格丽特·贾尼(Margarete Jahny)
埃里希·穆勒(Erich Müller)
1964年 44×32×32厘米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藏
花园蛋椅
彼得·格西(Peter Ghyczy)
100.5×73×83厘米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藏
蛋杯
约瑟夫·伯姆(Joseph Böhm)
1970年 每件8×7.7×7.8厘米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藏
2 中国现当代艺术
红烛颂
闻一多、闻立鹏艺术展
2022年4月至2022年7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本展览将展出闻一多先生留存的文献和速写、设计、印章,以及闻立鹏先生画父亲的肖象作品和闻立鹏先生具有英雄主义风格的风景作品。闻一多先生(1899-1946)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诗人、学者,同时也是著名的美术家。他是清华历史上第一个主修美术专业的学生,也是多领域的“全才”,他的美术创作涉及装帧、插图、绘画、篆刻,这些艺术创作的经验以及由此孕育的艺术心灵,大大推进了他的学术研究。他的精神对其三子闻立鹏(1931-)在艺术创作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早期《国际歌》《红烛颂》,还是后期具有英雄主义壮美的《无字碑》《白石》系列,从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出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高尚、伟大的人类灵魂的追求,这正是其在当代中国绘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安南县魁星楼
闻一多 18×14厘米 纸本铅笔速写 1938年
贵定小河口
闻一多 18×14厘米 纸本铅笔速写 1938年
红烛颂
闻立鹏 70.5×100厘米 布面油画 1979年
无字碑之三
闻立鹏 80.3×100厘米 布面油画 1990年
谌北新风景艺术展
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本展览将回顾性地呈现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谌北新(1932-)的风景艺术生涯。谌北新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9年任教于西安美院,在绵长而低调的艺术生涯中,他对色彩和意境的追求与实践,使他在那一批接受了苏式绘画训练的画家中脱颖而出,他是这批学员中唯一用风景完成毕业创作的。他同时也形成了和同代人不一样的艺术表现语言。80年代旅居海外后,他的创作步向高峰,完成了一系列突破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写实传统二元主义框架的作品。展览将呈现他数十年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和一些从未展出过的风景画作品,通过个案的梳理展现新中国美术中的多样性和潜在线索。
毕业创作之三
谌北新 100×130厘米 布面油画 1957年
浦江
谌北新 20×27厘米 布面油画 1974年
小镇
谌北新 20×25厘米 布面油画 1998年
無盡意·痕
冯远绘画艺术展
2022年7月至2022年10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二层展厅
展览将为观众呈现冯远(1952-)近十年的创作作品。在当代卓然成家的中国画家中,冯远在艺术气质上显得较为沉着、宏大。他笔下的中国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显示着一种深宏博大的气度。同时,他主张描绘大写的“现代人”,他在探讨中国人物画创作时,曾概括其追求为“‘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这大大拓宽并加深了我们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他的人物画宛如一幅中国人文化和精神发展历史的图卷,反映了时代气候和民族心理。
世纪智者
冯远 556×410厘米 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
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成立大会上
冯远 200×450厘米 纸本水墨设色 2018年
中华人文图(二)
冯远 390×170厘米 纸本水墨设色 2021年
岳敏君艺术作品展
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岳敏君(1962-)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家,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超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尤为强烈。他在90 年代的自画像中首次描绘了轻松而又标志性的微笑,但人物的温暖外表掩盖了潜在的情感叙事。与主要表现人物面具不同的是他也一直在创作《无人山水》系列。他说:“中国那些典型的社会主义绘画看起来很写实,但实际上很超现实。它们为英雄的幻想服务,画中伟人或英雄的形象可以很好地证明虚构的场景是合理的。” 龙 岳敏君 131×132.5厘米 布面油画 2011年 表皮-3 岳敏君 240×200厘米 布面丙烯 2013年 粘贴-1 岳敏君 170×140厘米 布面油画 2019年 扶桑花 岳敏君 150×120厘米 布面油画 2020年 3 助力艺术新生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2022年5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四层7号、8号、14号展厅 往年硕士生毕业展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2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2022年6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四层7号、8号、14号展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每年培养近500名优秀的研究生及本科生,毕业生用丰富的选题、多样的视角、综合的媒介和表现方式展现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现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创作精神。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的固定展览场地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每年为毕业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向世界发出鲜活而炽热的声音。 往年本科生毕业展现场 4 馆藏集珍 致敬1953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民间工艺藏品展 2022年底至2023年 本展览的脉络源于195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从1000余件套民间工艺藏品中,按照陶瓷、漆器、金属工艺、织绣印染、年画、剪纸、编织雕塑等门类,筛选出100余套展品,计划通过实物、图像与文献、图示等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晚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年间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审美风尚,折射民间工艺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并为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视角。 雕漆大圆盒 高20厘米 直径47.5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蓝地加金缂丝博古镜芯 清代 长114.5厘米 宽62.5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福建德化花木兰瓷雕 长20厘米 宽17厘米 高62.5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大白蛇传 杨柳青 101×74厘米 木版年画册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祝大年家属捐赠祝大年作品展 2022年底至2023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8号展厅 祝大年先生(1916-1995)是我国现代壁画及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也是“建国瓷”的重要设计者。祝大年先生的经典作品北京饭店壁画《玉兰花开》、首都国际机场陶瓷壁画《森林之歌》,深美闳约,典雅庄重,雅俗共赏,广为人知。他的绘画集合了中国传统壁画和西方绘画的造型精髓,并将工艺材料之美运用于壁画创作中,开创了中国壁画和工笔重彩的审美新格局。 本次捐赠展除了向观众展示祝大年先生精美的工笔重彩作品外,同时也将呈现他为创作而写生的素描稿,多方面展现祝大年先生严谨的创作态度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玉兰花开 祝大年 52×110厘米 工笔重彩 祝大年家属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森林之歌》彩稿 祝大年 122×81厘米 工笔重彩 祝大年家属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吴乙丁捐赠吴冠中作品展 2022年底至2023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8号展厅 吴冠中先生(1919-2010)学生时期在潘天寿先生教导下临摹研习中国画,他搁下纸墨笔砚飘洋过海学习西方绘画,传统绘画的思想与风格潜移默化地“隐匿”于他油彩画作中。沿着“融汇中西”的绘画道路,吴冠中先生确立了一种既延续中国水墨传统和审美精神,又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他游弋于抽象和意象之间,在继承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独具东方情韵的现代绘画风格。 时值2022年吴冠中专厅开放之际,我们特从96件捐赠品中精心遴选,力求通过对作品、手稿的展示呈现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创作及其思考,并借展览解读吴冠中先生与清华园的不解之缘。 雪山 吴冠中 70×138厘米 纸本彩墨 1996年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寂寞沙洲冷 吴冠中 70×70厘米 纸本彩墨 2001年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四合院(一) 吴冠中 30×35厘米 布面油画 2003年 吴可雨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最后的春天 吴冠中 72×96厘米 纸本彩墨 2010年 吴乙丁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清华藏珍·丝绣华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展 织绣部分 常设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9号展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织绣四千八百余组件,以明清及近代藏品居多,锦缎、纱罗、丝绒、缂(刻)丝等代表性的优秀品种应有尽有。本次展览从馆藏中精心甄选明清时期代表性织绣品百余件套,涉及织物、成衣配饰和鉴赏品等三大类,分别由丝彩织成、华服美饰、绣缂(刻)画意三个单元加以陈列展示。这些织绣品已由当初华美贵重的实用之物,升华为反映工匠技艺与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展览现场 水木湛清华 中国绘画中的自然 常设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0号展厅 中国书画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现手法、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享誉世界美术之林。本次展览精选七十余件古代精品绘画,“水木湛清华”,典出东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它既道出“清华”之所得名,也是对本次展览主题的诗意揭示。“水木湛清华”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的人们“自然观”转变的分水岭,标志着古人的视野从宏大玄远的自然之思,转向了具体切近的自然之美,将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最终过上“体道”的人生,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展览现场 清华藏珍·随方制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 家具部分 常设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1号展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有家具一百四十余组件,以凳椅类、桌案类和柜架类为主,尚有少量橱柜类家具,时代自明至近现代。其中尤富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黄花梨、紫檀等材质为主的明式家具,有七件收录于王世襄先生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本次展览的家具藏品绝大多数来自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旧藏,包含明代黄花梨四面齐琴桌、黄花梨矮翘头案、黄花梨圈椅等传世精品。虽篇幅有限,难窥全貌,但仍可看作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众多珍品的一个缩影。 展览现场 温馨提示: 展览计划如有调整,请以实际为准,感谢理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