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巨博新闻 > 正文

开发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仅仅“免费”还不够

[2021-12-08]

这两天,一条文博新闻引人注目——故宫博物院决定试行所有开放日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按照原来的规定,故宫只为6岁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儿童和每周二统一预约的中小学生免费,新政一出,必然能够普惠到更多的人群,让更多的孩子能走进博物馆,感受到中国最好博物馆的魅力。不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放不应仅仅满足于此。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曾经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


不言而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与载体,博物馆在向公众展陈文物之余,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被突破和被解构的困境,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就更为凸显。


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对于一生来说,只是一种很有限的教育。如果人们只接受这一段时间的教育,就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竞争的需要,终身教育的概念由此开始普及,而博物馆正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比起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博物馆可以运用陈列展览或实物、图片、资料的基础开展教育活动,特别是在通识知识的传播和艺术审美的建构上,博物馆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数据显示,过去5年,儿童青少年成为参观博物馆的重要主体,其中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不过也要看到,目前的“博物馆热”更多是集中在节假日期间,父母利用亲子游的时间,为孩子补上“博物馆”的一课,这样的频率还远远不够。此外,博物馆教育服务和教育空间的开发也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并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博物馆的专业解说和研究资源,在教育功能的参与上,也显得姿态不够主动,节奏颇为迟缓。

微信图片_20211208144607.jpg 开发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仅仅“免费”还不够 巨博新闻


今年,教育部实行了雷厉风行的“双减”政策,在给教培机构“野蛮生长”的学科教育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让主打素质提升的非学科教育看到了蓬勃的生机。对于博物馆来说,也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在用免费政策吸引更多流量的同时,开拓自身的空间功能和服务功能,将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更多地从单一的培训机构转化到丰富多彩的博物馆中来。


一方面,博物馆要深挖文物和文化背后的故事,利用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传播方式,探索展陈与教育的最恰当的结合,让少年儿童亲身体验到“立体的百科全书”所承载的内蕴。

另一方面,博物馆还应拓展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各类馆藏资源,促进博物馆和社会力量合作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设计出少年儿童真正需要的教学项目,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让博物馆教育的产品和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比如国家典籍博物馆开设的研学项目,通过引导小观众制作花草纸团扇进而了解古代造纸技艺;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的“回望六朝”系列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考古工地,实地了解南京城的历史变迁等等,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多方的认可。


陈丹青曾经说过,他没有上过大学,博物馆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大学。对少年儿童来说,从小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生发出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来实现。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