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巨博新闻 > 正文

文物+科技 让革命文物更有“气质”

[2020-12-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一提到文物保护,人们想到是文物的还原修复、特别珍藏、巡查保护这些事情。似乎,文物保护与科技有些“沾不上边”。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文物保护不仅与科技“沾上了边”,而且科技还成为文物保护的一股新兴力量。 

12月9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重庆)主题宣传活动来到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文物+科技 让革命文物更有“气质” 巨博新闻 第1张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让科技为文物保护“撑腰” 

重庆红色资源丰富,现有革命旧址423处,馆藏革命文物29374件/套,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27家。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现拥有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桂园——《双十协定》签订处、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文物旧址53处,对外免费开放36处;现有馆藏104994件/套,其中文物8199件/套;现有珍贵文物360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99件/套,二级文物300件/套,三级文物3109件/套。 

“我们要让科技为革命文物保护“撑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文博研究员朱军在接受采访时自信地说。目前,他们利用互联网远程监测技术,对一些革命文物建筑的检测和保护进行跟踪和覆盖,“远比单靠人力效率要高。” 

此外,博物馆还用数字为馆藏文物“建档”,对平面类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对实物类文物实行360°环拍,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为文物本体“复原”,对革命遗址建筑本体及附属文物进行了精细化三维测绘、纹理采集及3D虚拟漫游模型制作,并开发了建筑周边及内部的虚拟漫游程序,同时进行了720°实景采集,实现全景漫游。 

“以后这些文物有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数字档案进行修复。”朱军说。 

创新融合 增强革命文物“气质” 

除了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也积极探索科技在革命文物价值认知、传承利用等诸多方面的应用。 

据了解,2019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1150万人次,接待量居全国博物馆第二位,仅次于故宫博物院。“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科技融合创新,为观众提供更高层次的有效供给。”朱军告诉记者。 

文物+科技 让革命文物更有“气质” 巨博新闻 第2张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朱军认为,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要打好科技牌。在他看来,文化+科技融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软科技,即加强文物的研究开发,包括课题研究、图书出版、艺术演出等。2020年7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倾力打造了“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剧目,并作为红岩精神特色思政课在全国各大高校演出,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来自红岩联线本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另一个是硬科技,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文物活化利用。 

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场体验了一个通过十台投影机融合展示的数字影片《愈炸愈强》,本片依托海量的馆藏资料,全三维技术还原了重庆大轰炸期间的渝中半岛场景。影片表现了重庆人民奋勇反抗,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朱军告诉记者,博物馆以“红岩文化展演与传播技术集成与示范”为抓手,通过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打造了《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建成了“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多点数字展示交互屏。“通过科技手段创新革命文物展示,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互动体验,让深存于博物馆的静态文物和深植于记忆中的革命历史鲜活起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成 琪)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