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普及 > 正文

重庆:全面动员 筑牢汛期文物安全防线

[2024-07-09]

日前,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主汛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重庆市文物系统面对今年严峻的气候形势,及时全面动员、提早安排部署,在调查梳理出《汛期可能出现水灾风险不可移动文物统计》和《汛期可能出现地质灾害不可移动文物统计》基础上,指导区县针对性加强可能出现险情的130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防护,强化日常安全巡查和部门协作联动,科学运用数字监管平台,全力确保文物安全度汛。截至目前,已成功应对汛期9次强降雨过程、2轮大风天气过程和年度首个编号洪水,无文物保护单位因灾受损。

汛期前,重庆市文物局指导各文保责任单位加强隐患排查整治。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地处低洼地带,2020年嘉陵江洪峰过境期间被淹,围墙垮塌。2021年至2022年,重庆市文物局会同渝中区人民政府和管理使用单位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多次勘测会商,筹集4000余万元,在《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周边修建排水沟、拦水坝、蓄水池及排水设施等,内涝洪水淹没文物建筑安全隐患得到彻底治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和“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多数文物建筑临山面崖,部分存在危岩及陡边坡松动,危及文物安全隐患。重庆市文物局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积极开展相关片区地质灾害勘测,先后投入3400余万元,已完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7个点位地质灾害隐患整治,正有序推进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片区危岩及陡边坡治理。

6月至8月为重庆主汛期,经研判,全市极端气候事件偏多,平均降水量较往年多两成。基于主汛期气候严峻形势,重庆市文物局在进入主汛期前,再次印发《汛期文物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示》。进入主汛期后,重庆市文物局会同应急、水利、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研究文物安全度汛措施,建立极端天气、地质灾害、河流涨水等预警信息互通渠道,要求各区县文物部门在组织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可能受威胁不可移动文物积极采取围挡、加固等临时防护措施,并组织文物安全从业人员加强极端天气前后巡查。

与此同时,重庆各区县文物部门已开启“24小时布防”模式,重点防护监测与全域巡防集合,极端天气前巡查、极端天气后勘察成为常态。据重庆市文物局今年建成投用的“文化·巴渝文物”数字应用统计,汛期以来全市文物系统已开展文物安全现地巡查31878次,反馈疑似隐患和险情692条,均得到及时核查和处置。

位于长江沿岸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弹子石摩崖造像,在长江洪峰过境情况下易受到漂浮物撞击,南岸区文物部门提前组织设置警戒线,在文物前方和两侧搭建起防洪遮护网,并对文物本体临时包裹。为确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题刻安然度汛,涪陵区文物部门与海事、航道部门协调,划定水下保护体禁航区,设置专用航标,配备禁航区水域智能视频监控加以防护。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文物部门构建“线下+线上”汛期文物安全监管模式,区文物局牵头,气象、规划、应急等3个部门配合,10个镇街为主体,搭建“1+3+10”汛期文物安全应急体系,用好“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挥全区300个应急广播点位和12块户外显示屏效能,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大频次播放文物安全知识,并组织各镇街文物巡查员参加“联动·2024”渝南黔北灾害事故多跨协同应急演练。

重庆市忠县境内千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多沿江分布,忠县文物部门联合应急管理等部门,梳理摸排文物汛情范围,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针对消落带及地势险峻的文物单位,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巡查检查。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逐一建立台账,严格按照责任、资金、措施、时限、应急预案“五落实”要求闭环整改。依托“双网格”平台,结合党员党纪学习教育主题学习“双报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社区开展文物保护及汛期安全防护宣传。创立“忠爱文物”志愿者品牌,深入文博景区、广场、学校等进行汛期文物安全宣传。

据了解,目前重庆市汛期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可控,全市文物系统已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全力以赴为文物平安度汛保驾护航。

(重庆市文物局)

责任编辑:翟如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